找律師要避開的三大「誤區」
原創作者:蔡璧徽律師,Sherry Zhang
前一陣子,紐約律師Steven Schwartz用Chat GPT替自己寫法律文件結果被抓包,律師本人不僅要面臨法官的懲罰,還讓本人和他的律所都變成業內笑話。儘管律師本人堅稱「以為Chat GPT類似其他搜索引擎,沒有想到它會杜撰不存在的法律案例」來表示自己很無辜,但這則新聞已經鬧得沸沸揚揚,相信案件委託人也在後悔和懊惱自己找的律師怎麼會出這樣大的糗事。
大部分人不常有陷入官司的經歷,即使不得不請律師,也會謹慎再謹慎。畢竟真金白銀花出去,期望能夠「物有所值」。在請律師的時候,哪些「坑」可以避免,哪些情況是「這個律師可能不適合我」的預兆?
語言、文化鴻溝難跨越
很多華人客戶會有偏見,覺得在美國找老外律師或者猶太律師才靠得住。但當案件涉事雙方都是華人,當事人和對方的證據材料大多數用中文記錄的情況下,委託老外律師就不得不再請一個翻譯。
我們遇到的很多房東或者小生意主,遇到語言不通的情況,通常不會再花錢去請翻譯,而是讓自己懂英文的家人代替自己進行交涉溝通。這樣當然是比較方便,但是每次會面或溝通都要協調三方甚至多方的時間,當事人本人的意圖也不一定百分百能轉達準確。
事實上,華人律師無論是語言還是經驗都未必輸過老外律師,甚至在面對相同文化背景的華人客戶時更有優勢。我們的一位老客人,曾經花高價請老外律師,官司打了幾年卻沒有結果。之後轉而委託我們,在我們堅持不懈與華人房東直接溝通、協商之下,很快達成客人想要的結果。
2. 找律師像選學校:先看專業,再看規模、經驗、成就……
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律師,聽上去像是常識,但做起來不容易。同樣是糾紛,究竟是租賃糾紛還是商業糾紛,不同行業的規則大相徑庭。同樣是移民,投資移民和親屬移民申請的細節完全不同。甚至同樣是房產過戶,Condo、Co-op常出現的法律問題也都不一樣。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某次官司中,她通過朋友推薦,聯繫上一位任職於大型律所的執業十幾年的資深律師,想要委託對方做自己的案件。一開始的交流很順暢,這位網友很認可對方的辦事風格,因此直接聘用。但過兩周深入了解案子之後,網友發現這位資深律師雖然很賣力很專業,但他最擅長的領域並不是案子所在的領域,他的思路也不能最有效解決網友的訴求,反而是過程中還要自己研究案子,反過來和律師分析自己的情況。又過了一段時間,案子轉給同律所別的律師負責,但出於各種考慮,這位資深律師還是會出席所有電話和會議,因此這位網友最終承擔了兩個人的律師費。
從這個網友的經歷來看,如果他一開始多花些時間,再認真讀律師的執業介紹、多聽一些律師做的過往案例,看看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再花錢敲定律師,中間的波折就會少很多。
3. 輕信廣告和中介
這類案例常發生在新移民的庇護類案件上。華人多的地方律師樓也多,很容易讓一些沒有資格的中介鑽空子。中介常常用極低的委托費吸引不懂分辨的新移民,等到客戶交了錢,再把案子轉賣給一些剛出道的、沒經驗的或者找不到客戶的律師。這樣的律師當然保證不了案件的質量,導致客人一次又一次上庭,誤工、誤時又誤事,當事人白白花幾倍的錢還敗訴,直呼後悔。
小結:謹慎選擇,綜合考量
我們建議大家在找律師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律師的專業、經驗、評價等,多和律師本人溝通,仔細參考律師過往案例的分析。只看律師費便不便宜,或是只看律師樓有沒有名氣的話,小心到頭來反而浪費時間、金錢和努力。作為律師,我們希望能夠用我們的法律專業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讓我們的客人得到物有所值的法律服務。
还有问题吗?今天就咨询↓
法路通律师楼
法拉盛办公室:皇后区法拉盛王子街39–07号4B室(王子大厦第四层)
3907 Prince Street, Suite 4B, Flushing, NY11354
曼哈顿办公室: 麦迪孙大道275号903室
275 Madison Ave, Suite 903, New York, NY 10016
联系方式/Contact Us
欢迎事先预约,再前往律师楼
电话:718–321–7006
邮件:info@genglaws.com